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弯顶端,总面积6.51万平方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有边境线369公里,是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4%和5.8%。
巴彦淖尔地形地貌多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肩负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一山两原、东林西沙、一河多湖一口岸”。“一山”指中部横贯东西的阴山山脉,面积1.1万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两原”指阴山以北的乌拉特草原和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乌拉特草原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二狼山白绒山羊和戈壁红驼享誉全国;河套平原面积1.6万平方公里,素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誉。“东林”指东部140万亩的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西沙”指西部506万亩的乌兰布和沙区,2020年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河多湖”,黄河流经巴彦淖尔333.5公里,三盛公国家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流域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引水大型平原闸坝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境内大小湖泊300多个,其中乌梁素海面积293平方公里,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地球同纬度最大的湿地。“一口岸”指甘其毛都口岸,是全国对蒙最大的公路陆路口岸,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上具有重要地位。
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1950年3月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1954年改设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行政区。1956年甘肃省所辖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额济纳自治州划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巴彦淖尔盟。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迁至临河。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
巴彦淖尔辖临河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7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常年开放陆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市府所在地为临河区。
截至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8.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44万人,乡村人口55.50万人,有汉、蒙古、满、回等39个民族。
巴彦淖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传承积淀,留下了阴山岩刻、秦汉长城、鸡鹿塞等历史遗迹,演绎出蒙恬屯垦、昭君出塞、五原誓师、王同春开发河套水利等动人史话。比较有名的有:被誉为“千里画廊”的5万多幅阴山岩刻,1070公里的中国古长城遗迹,河套灌区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上,有耕地1383.73万亩,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无毛绒分梳基地,全国第二大番茄原料生产和番茄制品加工基地,全国地级市中四季均衡出栏量最大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培育出“巴美肉羊”“华蒙肉羊”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品种。
巴彦淖尔市处于全国著名的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全市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6种,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有38种。其中,硫铁矿储量居全区首位,铅锌铜储量在全区也占重要地位。此外,在河套平原及乌拉特中旗巴音杭盖已探明石油储量2.7亿吨,预测远景资源量10.5亿吨。
巴彦淖尔市风光资源富集,全市年平均风速达8米每秒以上,稳定性好,开发价值高;太阳能资源量居全国前列,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左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条件得天独厚。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980.42万千瓦。
向北开放条件好、带动强。境内甘其毛都口岸,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的嘎顺苏海图口岸相对应,目前已发展成为中蒙煤、铜贸易最大的公路口岸,是中国“一带一路”与蒙古国“发展之路”倡议的最佳衔接点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枢纽。毗邻我市的蒙古国南戈壁省,分布着两个世界级矿山,塔本陶勒盖煤矿储量64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完全开发的露天焦煤矿;奥尤陶勒盖铜矿储量3500万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巴彦淖尔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沿黄经济带的重点城市,是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路网的交汇点,包兰铁路、京藏、京新高速横贯东西,国道242北出蒙古国、南下广西钦州港,是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顺通京津冀、连接蒙古国的重要枢纽。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让巴彦淖尔的优质农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巴彦淖尔地域辽阔,民俗风情独特,四季宜游,春观流凌赏候鸟,夏沐沙浴泛轻舟,秋观葵海品百瓜,冬滑冰雪捕冬鱼。
爬山调(山曲儿)、二人台、杭哈名歌、乌拉特民歌是河套地区蒙汉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传统民歌代表,是河套人民和乌拉特蒙古族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并相互融合的重要音乐形式。手扒肉、烤全羊、冰煮羊、河套硬四盘、河套面精、烩酸菜、糖麻叶等都是河套地区蒙汉人民日常钟爱的餐桌美食。那达慕、河灯节、九曲黄河阵灯油会等民俗活动是重要的节庆礼俗;蒙古族驼球、赛驼、赛马、博克、射箭、祝赞词吟诵等表演形式都是代表性艺术体现。民间社火猜灯谜、脑阁、舞龙舞狮等活动都反映出深厚的农耕文化。
2017年10月,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2020年10月,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1年1月,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